从产物形成来说,代谢变化就是反映发酵中的菌体生长、发酵参数的变化(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和产物形成速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发酵过程的代谢变化规律
这里介绍分批发酵、补料分批发酵、半连续发酵及连续发酵四种类型的操作方式下的代谢特征。
1、分批发酵
指在一个封闭的培养系统内含有初始限制量的基质的发酵方式。即一次性投料,一次性收获产品的发酵方式。
在分批培养过程中根据产物生成是否与菌体生长同步的关系,将微生物产物形成动力学分为
1)生长关联型
产物的生成速率与菌体生长速率成正比。这种产物通常是微生物分解基质的直接产物,如酒精,但也有某些酶类,如脂肪酶和葡萄糖异构酶
对于生长关联型产品,可采用有利于细胞生长的培养条件,延长与产物合成有关的对数生长期。
2)非生长关联型
产物的生成速率与菌体生长速率成无关,而与菌体量的多少有关。
对于非生长关联型产品,则宜缩短菌体的对数生长期,并迅速获得足够量的菌体细胞后,延长稳定期,从而提高产量。
2、补料-分批发酵
是指分批培养过程中,间歇或连续地补加新鲜培养基的培养方法。
与传统的分批发酵相比,优点在于使发酵系统中维持很低的基质浓度。低基质浓度的优点:
1)可以除去快速利用碳源的阻遏效应,并维持适当的菌体浓度,使不至于加剧供氧的矛盾;
2)克服养分的不足,避免发酵过早结束。
3、半连续发酵
是指在补料-分批发酵的基础上,间歇地放掉部分发酵液的培养方法。
优点:
1)可以除去快速利用碳源的阻遏效应,并维持适当的菌体浓度,使不至于加剧供氧的矛盾;
2)克服养分的不足,避免发酵过早结束;
3)缓解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
4、连续发酵
又称连续流动培养或开放型培养,即培养基料液连续输入发酵罐,并同时放出含有产品的发酵液的培养方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所提供的基质对菌的生长就受到限制,培养液中的菌体浓度能保持一定的稳定状态。
与传统的分批发酵相比,连续培养有以下优点:
1)维持低基质浓度:可以除去快速利用碳源的阻遏效应,并维持适当的菌体浓度,使不至于加剧供氧的矛盾;
2)避免培养基积累有毒代谢物;
3)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单位时间的产量,节省发酵罐的非生产时间;
4)便于自动控制。
但连续培养也有缺点:
1)长时间的连续培养难以保证纯种培养;
2)菌种发生变异的可能性较大。
故在工业规模上很少采用。生产上只有丙酮丁醇厌氧发酵、纸浆液生产饲料酵母、以及活性污泥处理各种废水等才使用连续培养工艺,此方法多数用于实验室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特性。
三、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数
pH值(酸碱度);温度(℃);溶解氧浓度;基质含量;空气流量;压力;搅拌转速;搅拌功率;粘度;浊度;料液流量;产物浓度;氧化还原电位;废气中的氧含量;废气中的portant;">CO2含量;菌丝形态;菌体浓度。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微生物发酵所用的菌体绝大多数是中温菌,如霉菌、放线菌和一般细菌。它们的适生长温度一般在portant;">20~portant;">40℃。
温度会影响各种酶反应的速率,改变菌体代谢产物的合成方向,影响微生物的代谢调控机制。影响发酵液的理化性质,进而影响发酵的动力学特性和产物的生物合成。
在发酵过程中,需要维持适当的温度,才能使菌体生长和代谢产物的合成顺利进行。
二、影响发酵温度变化的因素
产热因素:生物热、搅拌热
散热因素:蒸发热、辐射热、显热
发酵热是发酵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Q发酵=portant;">Q生物+portant;">Q搅拌-portant;">Q蒸发-portant;">Q辐射-portant;">Q显
为了使发酵能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要设法进行控制。
由于portant;">Q生物、portant;">Q蒸发和portant;">Q显,特别是portant;">Q生物在发酵过程中随时间变化,因此发酵热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也随时间变化,引起发酵温度发生波动。
三、温度的控制
1、适温度的选择
在生长阶段,应选择适生长温度;
在产物分泌阶段,应选择适生产温度。
发酵温度可根据不同菌种、不同产品进行选择。
2、温度的控制
工业生产上,所用的大发酵罐在发酵过程中一般不需要加热,因发酵中释放了大量的发酵热,需要冷却的情况较多。
利用自动控制或手动调整的阀门,将冷却水通入发酵罐的夹层或蛇行管中,通过热交换来降温,保持恒温发酵。
如果气温较高(特别是我国南方的夏季气温),冷却水的温度又高,致使冷却效果很差,达不到预定的温度,就可采用冷冻盐水进行循环式降温,以迅速降到适温度。因此大工厂需要建立冷冻站,提高冷却能力,以保证在正常温度下进行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