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商务中心_食品伙伴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商务指南 » 国际商务 » 贸易知识 » 正文

中国反倾销法的发展与完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19  来源:中国贸易金融网  浏览次数:92
核心提示: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一直面临着反倾销的严峻考验。一方面,国内反倾销立法不完善、企业面对外国反倾销无所适从,法律意识淡薄、反倾销人才奇缺;另一方面,外国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歧视性反倾销调查。内忧外患,推动了中国的反倾销法的发展和完善,但是,由于理论上的准备不足,相关立法经验奇缺,尽管每个阶段的反倾销立法都有所进步,但我国的反倾销法还是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一直面临着反倾销的严峻考验。一方面,国内反倾销立法不完善、企业面对外国反倾销无所适从,法律意识淡薄、反倾销人才奇缺;另一方面,外国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歧视性反倾销调查。内忧外患,推动了中国的反倾销法的发展和完善,但是,由于理论上的准备不足,相关立法经验奇缺,尽管每个阶段的反倾销立法都有所进步,但我国的反倾销法还是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反倾销法的立法背景
 
    (一)经济背景
 
    1.保护国内相关产业的要求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是计划经济国家,商品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很低,基本上与国外没有什么经济流通,自然也不会有国外产品在国内倾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中国引入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同时也打开了国门,这对于中国已经陷入一潭死水的经济而言,无疑相当于引入了一泓清泉,中国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中国在法律制度上以及心理准备严重不足,导致许多国外的大企业在进国市场之后通过低价倾销,几乎垄断相关行业,对中国的民族工业打击极大。比如日本的富士胶卷,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占据了中国70%的胶片市场份额,富士“绿”也似乎成了胶卷业的标志色,即便是剩下的不到3成的市场份额还有美国的柯达,德国的爱克发与中国的乐凯竞争,随着柯达也开始大举加入低价竞争的行列,乐凯胶卷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缩小。如果不是富士胶卷自身决策失误,仅仅依靠中国当时的法律制度,乐凯等中国感光器材企业根本就无法生存,就更别提发展了。
 
    在其他行业,这种情况也是屡见不鲜,以新闻纸行业为例,由于加拿大、美国以及韩国企业的倾销,导致我国的新闻纸行业产量急剧萎缩,减幅达到20%;销售量和销售收入下降26%;价格下降9.1%,新闻纸行业全面亏损,失业率剧增。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中国的新闻纸行业毫无前途可言。
 
    2.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对于优化配置资源,活跃经济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市场的失灵包括竞争失灵,倾销行为是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之一。中国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健全市场调控机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已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要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建立起完善的调节市场主体竞争关系的法律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反倾销法》、《反垄断法》或者《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二)法律背景
 
    我国的反倾销立法活动是有比较复杂的法律背景的。
 
    1.国际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为了实现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减少贸易壁垒,GATT和WTO将倾销和反倾销纳入国际法制轨道,对倾销及反倾销作了比较详实的规定。尽管中国反倾销法出台正处于中国为加入WTO做各种准备之时,但是这并不影响中国为加入WTO努力作出的承诺的同时仍然可以享受各种权利;而且中国制定和实施反倾销法也是为了维护世界贸易的秩序而履行自己的义务。因而,制定反倾销法使中国政府应该享有的国际法权利,同时也是其应尽的国际法义务。
 
    2.对抗国外对我国的歧视性反倾销
 
    在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里,中国不但是受反倾销危害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受歧视性反倾销危害最大的国家。这是因为中国处于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再加上国家的一些政策常常被国外的“有心人”有意曲解,中国的出口产品经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被进口国打上倾销的烙印。而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没有反倾销立法,无法对抗其歧视性反倾销。
 
    根据WTO《反倾销协议》第9条第2款的规定,当出现歧视性反倾销措施的时候,出口国是可以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的。当时中国既没有加入WTO,也没有相应的国内立法,采取报复措施于法无据。为了对抗国外的歧视性反倾销,中国也必须启动反倾销的立法活动。
 

小编推荐:欢迎关注“食品商务中心”,汇聚食品行业资讯、热点动态,抢先查看!

 
[ 商务指南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商务指南
点击排行
收缩

在线咨询

咨询电话0535-2154193

咨询手机1585357321918906388237 (微信同号)

在线客服咨询

 
站内信(0)     新对话(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