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类型
所谓离岸金融中心(OFC),是指一国或地区为非居民之间提供的金融交易市场。自上个世纪50年代欧洲美元市场发展以来,离岸中心从欧洲扩展到美国、东亚、中东以及加勒比海地区,业务范围从传统的银行存贷款扩展到债券、股票、金融衍生品等。
离岸金融中心有三大类型。第一种是内外一体化的离岸中心,例如伦敦与香港。这类金融中心离岸与在岸混合,非居民既可经营在岸业务,也可开展离岸业务,两类业务账户统一,并不单独设账。第二种是内外分离的离岸中心,例如美国的国际银行设施(IBF)和日本的离岸金融市场(JOM),均将两类业务明确分开。
还有一种是避税型的离岸中心,如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这类中心一般没有实际的金融交易活动,只是为离岸机构注册登记,提供避税的场所。目前世界主要离岸金融中心分布情况见表1。
离岸金融中心能否成功,既需要主观的努力,更取决于市场需求及是否具有客观条件的优势。一般而言,不同的离岸中心各具优势,但在人才、商业环境、市场准入、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基本类似。以所提供的离岸业务规模相比较,伦敦无疑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所提供的外汇交易活动、国际银行借贷、国际债券的发行等,都远远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
英国的主要优势既来自历史的传承、地理时区和语言,更有较强大的实体经济与贸易基础,以及开放而成熟的监管环境的支撑。香港背靠中国大陆,其他方面的优势也与伦敦相近;新加坡则处于亚太经济与贸易的枢纽地带,市场发展起步早也较为成熟;纽约根植于美国强大的实体经济和成熟的监管机制,但其开放度则要明显低于其他离岸中心。
基于对未来中国经济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的预期,以上各地均兴趣浓厚,力推自己优势争建离岸中心。笔者按照与中国内地的财金联系,将这些离岸中心大体分为三种。
第一类是“经贸驱动型”。
这类离岸中心与中国内地有密切的投资贸易往来,凭借以往较大规模双边投资贸易活动所积累的人民币流动性,利用其既有金融基础设施、产品与交易环境,形成离岸人民币市场。如中国台湾、悉尼和法兰克福等地。
第二类是“金融驱动型”。
这些地区与中国的双边投资经贸规模相对较小,且对中国贸易主要体现为逆差,因此人民币流动性难以积累;但其与中国内地有强大的金融联系,可以其特有的金融市场优势,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人民币产品的设计,将其他离岸市场的人民币流动性吸引过来。此类离岸中心包括卢森堡、苏黎世和新加坡等地。
第三类属“双轮驱动型”。
以伦敦和中国香港最具有代表性,未来的纽约也可能具有这种特征。这类离岸中心与中国内地的经贸、金融联系都较为紧密,可以综合利用贸易金融服务、直接投资、金融交易等方面的优势,建立起多层次的离岸市场体系。
人民币离岸中心的竞争态势
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人民币离岸中心是集中拳头、重点发展好,还是遍地开花、一哄而上好?虽然离岸市场的发展仍然主要取决于市场的需求,但政策导向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特别是各国为争取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分一杯羹,纷纷抛出橄榄枝,即各类优惠政策措施,以吸引人民币业务入驻。
各种类型的离岸金融中心要么提供流动性,要么提供产品,都可以为人民币的输出、海外流转和回流贡献独有的力量。2014年3月下旬,中国央行分别与德国、英国央行签署人民币清算安排合作备忘录,并会很快指定人民币清算行;中国还给予法国巴黎800亿元的RQFII 投资额度,并将商讨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
以此为标志,世界各地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将有望进入新的发展快车道,预示着以香港和伦敦为核心市场和试点的时期即将结束,人民币离岸市场将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
目前,各类型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发展参差不齐、特征各异:中国香港的人民币业务综合发展程度最高;伦敦以人民币外汇交易见长;新加坡拥有人民币债券交易和贸易融资产品方面的优势;中国台湾和中国澳门则因近水楼台先得月,通过跨境人民币结算积累了较大规模的人民币资金池。
此外,法国、德国和卢森堡等欧元区国家的跨境结算、债券交易和贸易融资等人民币业务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2013 年年末各主要业务规模排在前5位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占全球的市场份额如图1所示。)
历史地看,虽然世界各地美元离岸市场的发展都与二战后美国对欧援助计划和大量贸易逆差导致的美元大量外流有关,但也是政治、经济和市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自然而然的过程。欧洲美元市场就是国际政治和经济因素催生出来的。冷战时期,东欧国家为免遭美国监管,不愿把美元存在美国而是存于欧洲银行。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美元也是如此。亚洲美元市场的发展也较为类似:一方面,60年代西方跨国公司投资重点向东南亚转移,美国银行为消除美国政府限制资金外流紧缩措施的影响,欲在亚太地区设立离岸金融中心;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审时度势,精心策划,采取财政奖励措施、取消外汇管制,积极发展国际银行业和美元债券市场,逐步形成了以美元为主、兼营其他十多种货币的亚洲离岸市场。
当前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也应当遵循这种政府与市场力量结合的规律。特别是在人民币国际化大背景出于国际政治、经济与货币格局变迁的微妙时期,尤其需要强化国际政治利益格局的协调,坚持以促进和便利贸易投资为导向,加强多方监管合作防范风险。
最近美国在IMF份额改革上投了反对票,阻挠改革进程,表明国际货币格局的竞争博弈是长期性的。因此,当前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坚持以亚太市场为重点,强化与欧洲的合作促进市场多元化发展,不失为最优策略,既可鼓励市场竞争,又利于稳妥发展。
未来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市场格局展望
表2简要总结了目前各个潜在的离岸人民币中心的优势与不足。
未来,各主要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发展将以下列重要因素的变化决定谁最终胜出。
第一,政策与监管导向。
实践表明,各主要离岸中心所在国或地区的监管机构的态度和政策取向至关重要。较为宽松的监管取向和高度开放的政策措施,会吸引离岸金融业务的聚集,促进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创新,带动人民币金融交易更加活跃,也有利于稳定市场参与者、投资者的信心,培育市场的发展;
反之,对人民币离岸业务采取漠视甚至有排斥心态的离岸中心,将不会有很好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在当前力推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的金融中心中,亚太的中国港台地区、新加坡、悉尼以及欧洲的伦敦、卢森堡、法兰克福与巴黎等地,预计会获取很好的政策红利和先发优势。
第二,与中国经济、金融的紧密程度。
当前中国经济体量日趋庞大,对外开放程度及与外界的联系也空前提高。那些与中国内地在经贸投资和金融市场链接程度高的经济体,其发展离岸人民币中心应具有较强的支持基础,人民币输出这些地区可以通过投资与贸易结算、金融组合投资和外汇市场交易,以及人员往来等多种方式实现,并会不断积累市场流动性。
当前,与中国经济金融联系紧密的地区集中在北美、亚太和欧洲等地。其中亚太地区更具地理、文化等特殊因素的配合,在未来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中占有“近邻优势”。
第三,市场参与者“用脚投票”。
市场容量和交易活跃度是吸引投资者参与的重要因素。从目前来看,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都具有其独特的吸引力。例如,纽约资本市场的容量和交易规模远居于竞争对手之上;伦敦则在连接东西半球,提供国际债券、国际信贷和外汇市场交易产品方面具有领先地位;亚太地区的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则凭借本地区蓬勃发展的实体经济,不断增强竞争力。
从伦敦独立研究机构Z/Yen集团对全球金融中心过去几年的排名变化也不难看出,市场参与者最终将会综合考察基础设施、营商环境、金融人才与税收制度等因素,“用脚投票”做出市场选择。
目前,各地离岸金融中心的竞争日趋激烈,但未来的主要离岸人民币中心格局与目前相比,将可能呈现一些较为显着的变化:目前保持优势地位的中国香港、伦敦、新加坡和卢森堡等地,仍将会发挥其各自特色取得占有优势地位的业务份额;而中国上海与台湾地区、欧洲的法兰克福等地,则将依靠政策的支持和与实体经济的紧密联系,在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民币国际化仍然处于初始阶段,为促进市场有序发展,并有效管理风险,未来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发展应积极推进、稳妥监管,并注意如下关键点。
第一,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便利投资与贸易,始终是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根本着眼点。
历史经验表明,离岸金融中心往往会成为逃税避税、洗钱、投机的天堂,这是人民币离岸市场一开始就需要予以关注的。应在高标准、高起点的基础上,加强跨国监管合作,促进离岸市场健康发展。
第二,离岸人民币中心的要义是推动更多的人民币在境外循环和国际化使用,人民币流出机制是循环池子不断增大的保障,回流机制则是巩固市场信心的重要基石。这三个要点都不能偏废。不论是投资渠道、贸易渠道还是金融交易渠道,完善的基础设施至关重要,特别是清算与支付安排。
第三,更多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开展竞争,有利于扩大离岸市场的总体容量,但也需把握好平衡重点培育和全面铺开的尺度。如果出现过多市场一哄而上的“分流效应”,反而不利于做大市场、做强产品。
最优模式应是集中选择几个主要区域和核心离岸金融中心布局,并以此覆盖更多的次区域金融中心;各主要市场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形成更好的互补效应,避免因无序的竞争加剧市场风险。(完)
文/王家强(中国银行伦敦分行研究主管)
来源:《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