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桦茸,又名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是一种生于白桦树上的真菌。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北部、北欧、中国黑龙江、日本(北海道),滋生在北半球北纬40°~50°的地区,即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北欧、日本北海道、朝鲜、中国北部的黑龙江、吉林长白山等处,世界公认的白桦茸产地仅有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一处。
白桦茸菌核呈现瘤状,外表黑灰,有不规则沟痕,内部黄色,无柄,直径25—40cm,深色,表面深裂,很硬,干时脆,可育部分厚5mm,皮壳状薄,暗褐色;菌管3—10mm,脆、通常菌管的前端开裂,菌孔每mm6—8个,圆形,浅白色,后变暗褐色;菌肉木柱质,有轻微的、模糊不清的环纹,鲜(明亮)淡黄褐色。孢子阔椭圆状至卵状,光滑,9—10μm×5.5—6.5μm,有刚毛。
形态特征:白桦茸外表呈黄褐色,大小如拳头或更大,表面坚硬,桦树茸菌核呈现瘤状,菌核无柄,一般直径25cm~40cm,外表黑褐色或黑色,内部黄褐色,有深角形龟裂,很硬,干时脆。其菌核是药用真菌,桦树茸的菌丝体极其耐寒,生活在木材中的菌丝体能耐零下40℃的低温。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纬45°~50°的地区,如北美(北部)、芬兰、波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远东部分地区、勘察加半岛)、中国(黑龙江、吉林省长白山地区)、日本(北海道)等国家。
白桦茸的化学成分:多糖,有白桦茸素、白桦茸醇、多种氧化三萜类化合物、栓菌酸、多种羊毛甾醇型三萜类化合物、叶酸衍生物、芳香族的香草酸、丁香酸、多糖素、白桦茸醇、SOD、多种氧化三萜类化合物等超过215种成份。所含的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是灵芝的55倍,巴西蘑菇的23倍,猴头菇的25倍,且水溶性多糖类如1,3-1,6β--葡聚糖高达55.6mg/g。